
是否可能介入市場?

單論目前無論大小,其規律相當明顯
1. 由於這個新興行業看似容易入門,但不同於大多行業(我在障礙篇中以士農工商名之),並非單一產業,而是涉及數位科技、生物科技、商業創新、農作、資本、市場複合式通路等產官學研的所有層面綜合體
2. 在市場、技術、資本密集下仍然成功率不高,持有最少兩樣核心競爭利者亦只能勉強存活
3. 經營不易但各國仍然持續看好,主要在於其填補過去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難以魚與熊掌並得
4. 碳中和、碳匯、SEG、ESG等普世價值與任務
5. 未開發之經濟模式仍然具有巨大潛力

總和以上的優與缺、明顯環控農業目前處于「大約摸索出Pros & Cons」的階段,恰是投入的時機點:
1. 過去發生這種新興產業如此蓬勃又迅速凋零的情境,大多發生在「最終這應該是基礎建設一環」的理解後,尋找到發展路徑,典型案例包括航空業、軌道運輸、電信業等等,明顯標示環控農業將成為「第四產業」的新標的
2. 由最近兩年的市場變化,目前成功與跌倒的正在進行「分拆與整合」(可以看知識庫的興衰篇),這也是一個大家摸索出規律以及開始重新定義投入方式與市場規劃的主要徵兆
3. 兩個主要非常成功範例:荷蘭的「合作式農業」與英國的Thanet Earth )

說明:
1. 一個農場要滿足(即使僅是家庭)市場所需植栽種類經常多達15-30種,且必須因應不同收成節奏給予不同生長條件但同時達到收成條件,這使得投入必須更大且技術整合能力門檻更高,這也是投入資本大、運營成本大、技術密集複雜度高的主要原因,無法降低成本.而利用合作模式種植與分散種植有機會在各自領域集中式發展,得以得到更精進成果而成本反而降低的機制.
2. 透過合作模式的「loosen partner」形態,使得技術合作與市場合作都能晉升為資本合作型態,使得原先資本投入在開口狀態下難以計算回報率的情況瞬間明朗,讓資本活絡,也讓小型天使資金有機會入場.
3. 由於分散式種植,得到完整產品線,植栽價值可能得到更大的價值空間
4, 由於技術交換的平台使得整體技術在「共利」下能發揮效果
結論:
環控農業接下來將走入社群共有、市場共享的第四產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