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探討荷蘭農業發展
荷蘭國土狹小,資源貧乏,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國家。但是荷蘭經濟發達,是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農業強國,在世界農產品市場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荷蘭位於歐洲西部,西、北部瀕臨北海,海岸線長約1075公里。國土面積狹小,東西長約200公里,南北長約300公里,面積為4.15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國江蘇省的2/5,其中陸地面積不到3.4萬平方公里。4.1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住著1550萬人口。
地形
荷蘭正式名稱為“尼德蘭”,意為“低地之國”,約有1/4的國土低於海平面,不但易受海潮入侵的威脅,也易受境內河流泛濫造成的澇災。1927至1932年,在須德海口修築了32公里長、堤頂平均寬90米的攔海大壩,把圍起來的海域變成了面積1240平方公里的大淡水湖(艾瑟爾湖),向大自然奪得了17350公頃土地,叫做“圩田”。
氣候條件
荷蘭全年降水大致在750-800毫米之間,除了8月雨量較多外,週年分布比較均勻。荷蘭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農業生產不利的方面主要是光熱條件差,7月份平均氣溫為22℃。同時由於緯度較高,光照不足,影響大田農作物的生長。據記載,1991年才1530小時。土地平坦而肥沃,主要河流是萊茵河、馬斯河和斯海爾德河,還有眾多的運河。除了運輸之外,河流的重點不是灌溉而在於排水。
海陸運輸情況
荷蘭河流和運河縱橫交錯,海陸運輸非常方便。1998年,鐵路2800公里(其中1870公里為電氣化鐵路,1800公里為副線),高速公路2300公里,全國平均每平方公里有82公里的鐵路、67公里的高速公路;如果加上其他黑色路面,每平方公里道路密度高達3.5公里。歐洲內陸流動的卡車中,荷蘭約佔70%。
“歐洲門戶”鹿特丹,人口59萬,港口碼頭東西綿延近40公里,河道兩側高速公路密如蛛網,是世界上最大的轉運港,常年貨運吞吐量在3億噸左右,承擔著歐盟30%貨物的海運量。
阿姆斯特丹也是歐洲最重要的港口之一;離其10公里之遙的斯西波爾機場聯結世界近230個城市,是歐洲第四大機場,它以其便捷和高效連續許多年被評為“歐洲最佳機場”。
荷蘭成了名副其實的歐洲分銷中心,也是荷蘭躋身為世界貿易大國的基本條件。



荷蘭國土面積只有4萬多平方公里,但荷蘭卻是世界重要農產品出口國。荷蘭農業以畜牧業和園藝業為主。
畜牧業產值約佔農業產值的2/3。荷蘭生產的肉、蛋、奶、黃油、馬鈴薯、蔬菜、糖等除滿足國內需求外,大量出口國外。
荷蘭的園藝業世界聞名,尤其是花卉生產。荷蘭生產的花卉品種多達上千種,國花鬱金香享譽全球,成為荷蘭花卉的主要出口產品。目前荷蘭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出口國,約佔世界花卉出口量的2/3,每天都有飛機將荷蘭產的鮮花運往世界125個國家和地區。
荷蘭作為一個並不具備富足農業資源的國家,在運用高科技、政府提供政策保障、資金支持的條件下,形成了農業作業機械化、生產標準化、生態友好型的高度專業化現代農業體系。
往前追溯70年,即20世紀50年代,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荷蘭農業開始了它的蓬勃發展之路,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沈澱,形成了如今的高科技農業面貌,主要體現在玻璃溫室農業、園藝花卉、生物防控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等方面。
發展「設施農業」,突破資源瓶頸
荷蘭光照不足、土地資源稀缺,對農業生產形成嚴重制約。荷蘭人投入大量資金,依靠世界領先的玻璃溫室技術,建立起世界一流的設施農業系統。
荷蘭玻璃溫室面積達到1.1萬公頃,佔世界溫室總面積的1/4。
在荷蘭郊區,集中連片的溫室隨處可見,一般溫室規模能達到40公頃左右;採用先進技術,顯著提高透光率,減輕溫室建築材料重量,增強溫室抗風耐壓性能,大幅降低能耗,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現代技術的應用非常普及,不僅體現在高度機械化、精准環境控制(包括自動補光、調控,溫度和濕度、通風、補充CO2等),也體現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
比如智能補光,溫室都要給植物智能補光,並且供給CO2來增強光合作用。在玻璃溫室內,一株普通番茄的產量能達到30-40公斤;玫瑰溫室基地大棚頂部補光燈,採用人造光種植,每天補光18個小時;全國玻璃溫室切花年產值可超過20億歐元。在發達設施農業的支撐下,荷蘭從一個資源貧瘠型國家一躍成為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



荷蘭蔬菜產業的發展
荷蘭是農業大國,智能溫室工廠化種植相當發達,全國約有生產蔬菜的玻璃智能溫室5000多公頃,番茄、甜椒、黃瓜三種作物總生產面積佔到全國蔬菜種植面積的85%以上。大部分蔬菜以出口為主,為荷蘭創造了巨大經濟收益。因此,荷蘭農業發展代表了全球現代農業發展的典範。
生產及服務專業化
荷蘭番茄生產及相關服務具有高度專業化特點。一個農場只生產一種蔬菜作物,專業化的生產方式不僅有利於種植者積累經驗、提高技能,而且有利於穩定和提高產量與品質,促進專業設施設備的開發利用,實施溫室的機械化、自動化控制,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和降低生產成本。
能源利用高效化
能源利用的高效化是荷蘭番茄生產的又一特點。荷蘭的氣候並不佔優勢,冬季低溫寡照對番茄生產不利,同時還加大了能耗。電耗和二氧化碳供應是番茄生產能耗的兩個主要方面。能源主要有兩個來源,第一是自己生產,第二是購買。
栽培技術精准化
荷蘭番茄生產是精准農業的集中體現。從植株生長到環境調控均實現精准控制。通過建立植株生長模型以及生長與環境關係模型進行精准調控,通過數據化指標進行栽培技術精准化 栽培管理。平均每7天要求結1穗番茄,且每穗番茄間的間距為25cm,每穗結果5個,若這些數據出現異常,則通過調節環境溫度、濕度、營養液EC值等進行調控。


以下是荷蘭幾家重要的番茄業者和合作社:
1. Agro Care
規模:根據 2019 年的報導,Agro Care 被稱為荷蘭最大的番茄種植商,以種植面積計算。當時其總種植面積已達 185 公頃,分佈在荷蘭、突尼西亞和摩洛哥的五個地點。隨著後來收購 Greenco 在 Wieringermeer 的 10 公頃溫室,其總面積接近 200 公頃。
特色:專注於大規模、高科技的番茄種植,並不斷擴大其在國際上的業務。
2. Prominent
規模:Prominent 是一個領先的番茄種植者協會(合作社),由 27 個種植者組成。他們總共擁有422 公頃的番茄溫室。
產量:每年生產約 2.75 億公斤的番茄。
特色: Prominent 不僅是生產商,也是「美味和永續種植番茄的領先專家」。
他們在產品多樣性(種植約 10 種不同類型的番茄)、銷售和行銷、共同包裝、品質保證和產品開發方面進行合作。強調合作社模式的成功和創新創業。
3. Lans Group
規模:被稱為荷蘭第三大番茄生產商,擁有 80 公頃的高科技溫室。
特色: Lans Group 自 1976 年開始種植番茄,是領先的番茄生產商之一,擁有許多新想法。他們在荷蘭有七個高科技地點,提供全系列番茄產品,並強調持續投資和創新,包括在能源效率方面的努力(例如安裝 LEDFan 頂燈以降低能源成本)。
4. Duijvestijn Tomaten
規模:儘管面積可能不如 Agro Care 或 Prominent 總和,但 Duijvestijn Tomaten 也是一家大型且高度創新的番茄種植商。他們在兩個地點種植面積近 25 公頃,每年生產約 1700 萬公斤番茄
特色: Duijvestijn 以其可持續性、創新和高品質而聞名。他們是率先使用地熱能的種植商之一,並在 2015 年被評為「世界最佳番茄種植商」。他們也致力於循環農業實踐。
其他重要參與者:
The Valley (Prominent 成員):這是一個由四家溫室蔬菜公司(Greenway, Greenvalley, Van der Voort, Kwekerij van den Berg)合併而成的實體,總面積達 50 公頃,旨在透過規模化和合作來保持競爭力。
Van den Belt growers:*一家不斷擴大規模的番茄種植商,專注於不同種類的番茄。
荷蘭花卉產業的發展
荷蘭有“鮮花王國”的美稱,鮮花種植在荷蘭已完全產業化。鮮花生產多在大中型溫室中,園藝設備也發展成一種產業。荷蘭的溫室完全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控制花期生長,定期批量出產各類鮮花、盆栽植物等。他們每年利用冷凍技術銷往世界各地的鮮花和盆栽植物分別佔到世界市場的60%和90%。
從育種、育苗、生產、交易和流通等,荷蘭的花卉產業鏈非常完整,並且各環節科學分工、高效聯動。
今日荷蘭已經是全球的鬱金香與球莖花卉出產國。荷蘭有2萬公頃的土地是種植球莖花卉的農地,其中半數種植鬱金香。荷蘭每年要出口超過2兆株的球莖花卉到國外,大部分是出口美國、日本和德國。每天所有的出口花卉及植物都在阿斯米爾鮮花拍賣市場裡快速完成交易,並即刻起運送往世界各個角落。
作為鮮花產業的重要一環,荷蘭的鮮花拍賣市場也堪稱一絕。荷蘭的鮮花拍賣市場的大廳,面積有70多萬平米。裡面花車穿梭往來,載著芬芳和清新的花卉通過大廳的四個拍賣室走向世界。就在這個鮮花大廳,獨攬全荷蘭日鮮花交易量的43%。現在荷蘭是世界上的花卉產品供應國和貿易國,據不完全統計,荷蘭每年出口的鮮切花球莖和觀賞植物總值達60億美元,產品遠銷全球的125個和地區。鮮花給荷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依託家庭農場,推動規模經營
家庭農場是荷蘭農業的主體和有活力的細胞,而荷蘭農業的宏觀競爭力來源於微觀層面農場的活力。
荷蘭人均土地資源非常有限,但是,並沒有像其他小國一樣,走上“小而精”的農業發展道路,相反,荷蘭農場的平均規模非常大。
以歐盟定義的9級農場經濟規模單位(ESU)來衡量,荷蘭農場均位於第8級與第9級之間,即100-250 ESU。2010年荷蘭單個農場平均年收入約為5.6萬歐元,農場淨增值約10萬歐元,總資產約214萬歐元。
荷蘭農場規模化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因為荷蘭農場主要跟全世界農業生產者競爭。由於“優勝劣汰”的機制,農場數量不斷減少,規模不斷擴大,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使得荷蘭農業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為提高定價權和競爭力,荷蘭的農場還紛紛加入合作社。根據2018年的統計,在糖、澱粉、土豆領域,合作社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了100%,而花卉、奶製品與蔬菜水果領域,合作社市場佔有率分別高達95%、86%與95%。
荷蘭的農業經濟完全是由市場導向的,生產符合市場需要、消費者喜好的產品是其發展的宗旨;而以此為基準的出口導向又使荷蘭的農業區別於其它農業大國。由於荷蘭內需市場容量極有限,大量的農產品必須尋找出口市場,這使得荷蘭成為農產品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出口國、最大的花卉生產和出口國,許多其它農副產品如馬鈴薯、牛奶及其製品在歐洲乃至世界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荷蘭處於德國、英國和法國的城市化區域之間,特殊的地理位置對促進荷蘭發展農產品出口戰略有重要地位;然而現代荷蘭農產品的出口優勢已經不局限於這個區域,它的農產品出口已遍布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
荷蘭農產品主要貿易夥伴
荷蘭大部分農產品出口到歐盟鄰國,2019年德國佔出口總額的25%(236億歐元),第二名比利時佔11%(108億歐元),第三名英國佔9%(87億歐元),第四名法國佔8%(77億歐元)。這4個歐盟鄰國佔荷蘭農產品出口總額的54%,與2018年出口比例相當。排名前十的還有意大利、中國、西班牙、波蘭、美國和瑞典,
荷蘭大部分進口農產品來自鄰國,2019年德國佔進口總額的18%(113億歐元),第二名比利時佔14%(87億歐元),第三名法國佔6.4%(41億歐元)。這3個歐洲鄰國佔了荷蘭農產品進口總值的38.4%,隨後依次是巴西、美國、西班牙、英國、波蘭、意大利和烏克蘭,具體如圖所示。
荷蘭農產品的很大出口國和進口來源國都是德國,其76%的農產品都是出口到歐盟成員國,非歐盟成員國的主要出口國是中國、美國、塞內加爾等。農產品進口來源國除了德國,其他歐盟成員國和非歐盟成員國各佔一半,具體如圖所示。
對歐盟國家的貿易順差為346億歐元,其中,對德國的貿易順差為123億歐元,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逆差為41億歐元。
荷蘭農產品進出口產品種類
荷蘭出口的主要類別是園藝產品(包括花卉、種子、花卉球莖和苗圃產品)、肉類、蛋奶、蔬菜、水果、飲料、糖和煙草製品,其中,園藝產品(95億歐元)、肉類(88億歐元)、牛奶和雞蛋(86億歐元)、蔬菜(73億歐元)和水果(62億歐元),這5類產品佔出口總額的43%。出口總額增長最多的是蔬菜(增加7億歐元)、肉類(增加6億歐元)和飲料(增加6億歐元)。肉類出口額增加了8%,主要是對中國豬肉出口大幅增長,從2018年的1.17億歐元增長到2019年的3.77億歐元。這是由於亞洲大部分地區暴發非洲豬瘟,中國對外國肉類的需求量劇增,價格水平也大幅上漲。出口額下降幅度很大的是糖類(減少9800萬歐元)和煙草類(減少8800萬歐元),具體如下圖所示。進口的主要是水果(65億歐元)、天然油脂(49億歐元)、可可及產品、牛奶、雞蛋和飲料(全部32億歐元),這些產品加起來佔農產品進口總額的37%。進口額絕對增幅很大的是飲料(增加5億歐元)、水果(增加4億歐元)和蔬菜(增加3億歐元)。進口額下降很大的是動物產品(減少8000萬歐元)和魚類海鮮(減少5500萬歐元)。
荷蘭幾乎所有類別產品出口的同時也有進口,是“大進大出”的農產品國際貿易模式。通過比較各產業進出口數據,分析出貿易平衡情況,水果、可可及產品、天然油脂類、油料種子和糧食類的進口量大於出口量,其他農產品的出口量大於進口量,荷蘭整體是淨出口國。




荷蘭的施肥概況
據有關數據顯示,荷蘭平均每公頃化肥施用量為622kg。荷蘭主要為設施農業,復種指數高。大棚一年四季都在生產,而且部分為無土栽培,作物全部靠營養液支撐生長,施肥量高是很正常的。荷蘭的生產基地基本都會配套配肥罐,提供作物生長不同時期所需的肥料營養,後期通過電腦操作,即可全部實現智能控制。
盆栽花卉基地採用潮汐式灌溉方式。電腦自動調整每種花卉所需的肥料,一天一次施肥,一次5到10分鐘。在不同生長時期,側重供給的營養也不同。草莓基地的配肥車間,液體肥料儲存在四個配肥罐,通過電腦設計配方混合,完全自動化控制,當場混合當場使用。
在荷蘭設施栽培中,無土栽培比例高達80%,而設施園藝的無土栽培比例高達90%。並且普遍採用岩棉做栽培基質的全岩棉營養液栽培模式,避免水分流失或滲漏。由於岩棉不含營養成分,基地管理人員還會根據作物不同生長時期及時調整營養配方,做到精細化管理。
全球領先的肥料企業Fertiglobe成立
荷蘭OCI N.V.與阿聯酋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Abu Dhabi National Oil Company,簡稱“ADNOC”)完成了合作交易,將ADNOC的肥料業務融入OCI中東和北非的氮肥業務,成立全球領先的肥料企業Fertiglobe。
新公司總部位於國際金融中心阿布扎比全球市場,2018年年收入超過17億美元。
Fertiglobe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專注於氮肥出口的企業,也是中東最大的生產商,尿素產能達500萬噸,氨產量達150萬噸。該公司受益於新資產和豐富的儲備,以及輸送至地中海、紅海和波斯灣主要港口的供應設施。Fertiglobe擁有的互補生產力和供應地點,為公司帶來地理多樣性和強化了的市場滲透,新老客戶均能從中受益。
推動特種肥料應用,實現零增長目標-荷蘭肥料節能減排之路
荷蘭從1980年大力推廣高效肥料,例如:固體水溶性肥、液體肥料、螯合型微量元素肥料;此消息也從荷蘭易普潤公司得到驗證。荷蘭易普潤成立於1921年,經歷了荷蘭農業大發展時期,目前是荷蘭園藝市場和農業市場的領導者,該公司在1980年前後開始經營固體水溶性肥料和液體肥料,而且從那時起水溶性肥料和水肥一體化大面積應用,尤其是在園藝花卉和蔬菜種植方面,大田作物方面也大面積應用液體肥料。所以從1980年左右荷蘭肥料的整體施用量下降,而農作物產量卻沒有降低反而增加
特種肥正迎來最好的發展時機,特種肥的發展並不單單是利潤的驅動,更多的是當下農業種植環境和市場對高品質農產品需求的一種驅動。然而並不是每一種新型肥料都可以稱作特種肥,高端技術以及特殊工藝材料是特種肥區別於一般小肥料的標識。荷蘭特種肥的發展之路可以給我們一些借鑒和啓示,整體改善農業種植的小氣候和提高水肥管理,推動更多高效肥料、高端施肥技術的推廣與應用。
與此同時荷蘭也有相應的農業服務和措施提升,例如作物整體養分方案實施、栽培設施升級等。據瞭解目前荷蘭易普潤在本國完全能做到植物保護和植物營養全程解決方案,主要依靠其是國際農藥巨頭先正達、拜耳、巴斯夫等公司的合作夥伴,植物營養主要來自其固體肥料工廠TTD和液體肥料工廠Euroliquids。
近年在荷蘭出現一種肥料增效劑——IPE,其添加到肥料中可提高施用磷肥的利用率,即使在不使用磷肥的土壤上施用也可以激活土壤固化磷,這項發明也是為了應對相關肥料施用法令限制,少施肥,提高利用率,照樣增產增收。
荷蘭雖然國土面積小,耕地面積只有1845.75千公頃,但卻是一個農業大國,花卉出口世界第一,農業出口額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荷蘭農業特點是典型的高投入、高產出。農藥單位面積使用量也位居歐洲國家前列,遠高於法國和德國。

農藥減量實施的概況及農藥殘留的評估
自90年代初開始實施農藥減量政策,由於大量減少土壤消毒劑的使用,90年代中期相比80年代中期,農藥單位面積使用量減少50%。近年來每年使用的殺菌劑4,000噸左右;除草劑的使用量在3,000噸左右;殺蟲劑在2000年以前年使用量僅有500噸左右,2000年到2010年10年間使用量大幅上升,每年使用量在1,500~2,000噸左右,但隨後又明顯下降,2013年殺蟲劑使用量只有266.89噸。荷蘭的農藥單位面積使用量由5千克/公頃(2008年以前)下降到約4千克/公頃,雖然下降了20%,但仍然保持在較高水平。
2020年4月29日,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公佈了首份關於食品中多種農藥殘留對人類構成累積風險的初步評估結果,標誌了相關示範性項目的初步完成。該項目是EFSA與荷蘭國家公共衛生與環境研究所(RIVM)為期多年合作的成果,主要評估了食品中農藥殘留可能引起的兩個方面的累積風險,其一是考慮對甲狀腺系統的慢性影響,另一個則分析了對神經系統的急性影響。
在報告初稿完成後兩個月的公示期間,EFSA收到了包括政府機構、學術界、非政府組織和商業協會在內的各利益相關者的反饋意見。同時,為了進一步對該項目的評估方法和結果進行解釋與說明,EFSA還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對此舉行了相關會議。這兩項評估的總體結論是,消費者通過飲食暴露於農藥的累積暴露量低於風險管理者確定的監管閾值。
荷蘭全面禁止新煙鹼農藥的使用
荷蘭議會投票禁止所有新煙鹼類農藥在農業、家庭庭院和景觀中的一切用途。該議案同時要求禁止使用與此相關的內吸性農藥氟蟲腈。據荷蘭動物福利組織稱,新煙鹼農藥對蜜蜂及其他授粉昆蟲具有危害性,是導致蜜蜂大量死亡的元兇。荷蘭議會大部分成員贊成由該組織提出的議案,在農業中禁止銷售和使用這種殺蟲劑。
荷蘭動物福利組織已針對新煙鹼類農藥開展了多年的反對活動。2013年初,議會批准了一項議案,禁止了這類農藥的某些用途。目前歐盟範圍內27個國家對吡蟲啉、噻蟲胺、噻蟲嗪三種新煙鹼農藥採取了限用措施。然而這些禁令只是針對某些吸引蜜蜂的特定作物,這表示在穀物作物中的用途並未受到限制。而在荷蘭,使用新煙鹼農藥的作物中的80%並不在限用之列。荷蘭是整個歐盟內使用農藥數量最多的三個國家之一,該國的蜜蜂死亡率很高。
荷蘭農藥登記的相關政策
荷蘭是歐盟成員國之一,在農藥登記與管理上遵循歐盟的統一法規,即Council Directive 91/414。所有農藥品種首先要在歐盟取得登記,然後再到荷蘭申請登記。荷蘭目前主要遵循自1962年陸續出台的幾部重要法律,如植物保護法案等,隨著歐盟統一法規發布,荷蘭的農藥登記政策又有一些調整。荷蘭政府責成CTB(荷蘭農藥登記協會)負責農藥的登記和管理。對農藥登記資料要求一般也按照制劑和原藥分別進行登記,制劑和原藥的登記資料基本相同,但原藥要作大量的毒性風險評價。
荷蘭農業發展的特點
1. 發揮產業品牌優勢,成為優勢產品國際供應商。
荷蘭的園藝產業非常發達,但也從肯尼亞、德國、比利時等國進口,除了因為本國產量有限,主要是由於荷蘭鮮切花拍賣市場和航空業先進發達,有些切花從世界各地空運到荷蘭拍賣市場參加拍賣,而從荷蘭出口的園藝產品只有88%原產地是荷蘭。
荷蘭乳製品全球聞名,創造了多個世界知名嬰幼兒奶粉品牌,比如美素、牛欄、康維多、瑞貝恩、紐康特、佳泥、荷仕蘭、荷蘭乳牛、荷蘭美贊臣、荷蘭雀巢等,荷蘭從比利時、德國和法國等進口奶源,生產出自有品牌的奶粉再銷往全球,主要出口到中國(佔26%)。
2. 提供整體貿易方案和高效物流,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
農產品流通體系實行產銷拍賣一條龍,建立先進的農產品物流中心,以先進的物流設施為農產品運銷保駕護航,積極發展農產品供應一體化集團。水果貿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荷蘭本國只能產梨、草莓、蘋果和一些漿果,但是荷蘭水果貿易商向客戶提供的是一個整體的供應方案,而不僅僅是荷蘭生產的產品。這種貿易整體供應方案更有競爭優勢,加之荷蘭先進的集裝箱式物流運輸行業,能確保產品的新鮮度。荷蘭從其他國家進口大量水果,如從南非和秘魯進口鰐梨,從西班牙進口藍莓,再將香蕉、鰐梨和藍莓等出口到德國,將草莓和蘋果出口到比利時,將鰐梨、香蕉和芒果等出口到法國。
3. 依靠科技創新發展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
荷蘭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科技發展,荷蘭農業自然和食品質量部直接撥款建立了唯一一所教學和研究機構——瓦赫寧根大學和研究中心(其他大學均由荷蘭教育部撥款),並大力引導和促進其發展。瓦赫寧根大學和研究中心在農業學科方面的研究機構中排名世界第二,在環境科學與生態學方面的研究機構中排名世界前茅。
荷蘭政府主導以瓦赫寧根大學為中心,開發研究了眾多農業基礎技術,大部分農產品的生產都實現了自動化。荷蘭的花卉、蔬果等產品生產大多在溫室進行,廣泛採用計算機監控溫度、濕度、光照、施肥、用水、病蟲害防治,可全年生產。荷蘭番茄產量達70kg/m2(畝產47000kg),其新鮮度、外相、無農藥等指標都是環球優質,而在中國西紅柿土壤種植畝產量僅為3000-5000kg,不到荷蘭的十分之一。
荷蘭園藝業僅用5.8%的土地創造了35%的農業總產值。家庭奶牛農場大多采用機器人擠奶方式,既節省勞動時間和強度,又提高奶牛產奶量。目前,荷蘭奶牛年均產奶量為中國的2.6倍,達8100kg。應用自動控制,不僅降低了年輕人進入農業的門檻和農戶獨自開發技術的必要性,而且大大提升了設施作物的產出效率和品質。荷蘭單個農場年均收入是歐洲平均水平的5倍。
4. 政府頂層設計和強化監管,確保荷蘭農產品質量安全高標準
荷蘭把農業當作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國家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經濟創新部頒布了系列保障農業發展的政策規劃和行業創新鼓勵政策,近年投入1.5億歐元打造了包含“農業與食品”“設施園藝與種苗”等產業在內的九大優先發展領域;主導編寫了《乳業可持續發展產業報告》《雞蛋供應鏈風險建議報告》《養殖行業可持續發展報告》《紅肉供應鏈風險建議報告》《禽肉供應鏈風險建議報告》《肉類加工屠宰風險建議報告》等系列報告指導行業發展;促成生產、加工、銷售、金融組織以及專家組織聯合會、市場協會、產業協會等。
荷蘭出口的農產品品質享譽環球,離不開主管部門的嚴格監管。比如,荷蘭乳品管理部門每年對牧場進行2次審核,確保奶源安全,所有的奶在進入牧場的儲存罐前都要經過過濾,濾網每天更換,鮮奶在4℃-5℃儲存,等待奶車前來收集。每天都會有收奶車到牧場,完成收奶、取樣、運輸、交奶等工作,要求擠出鮮奶必須在奶罐中冷卻到4℃以下,並通過低溫車在規定時間內運送到奶粉加工廠,確保新鮮的牛奶可以加工成營養配方